打破西方壟斷:中國數據庫新生,華為再度引領?

中國科技界能擁有華為這種企業,實在是一件「國之大幸」!

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最大動力。國家與國家的較量,通常表現為科學技術的較量。

在一個國家的實力對比中,科學技術的創新實力日益受到重視。在日益加劇的世界經濟環境中,一個民族要想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主動和主動,必須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實力。作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其核心技術對于促進國家的高質量發展和國家安全都有著重大的作用。

要知道,美國可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科學大國!但近年來,中國在技術上顯示出日益增長的勢頭,美國試圖阻止中國對美國技術霸主地位的挑戰。美國和中國打起了「技術戰」!

在這四年里,華為經歷了別人無法理解的絕境,也經歷了30多年來的「至暗時刻」。在盈利持續下降、「活下來」成了公司首要目標的情況下,華為依然沒有停止對科研的投資,在2022年,它的研發支出達到了1,615億元,占據了整個營收的25.1%,創下了新高,十年的時間里,在研發方面的支出總額達到了9,773億元。

巨額的科研投資與持續不斷的創新,是華為一次次在危難之中「愈挫愈勇」的堅強后盾,也彌補了中國在IT領域的短板,讓中國再次擁有了強大的實力。

近兩年來,我們對「華為之變」有了明確的認識。

華為已經從一個硬件企業,變成了一個軟件和硬件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在軟件方面,華為將重心放在了底層軟件上,不管是操作系統還是ERP,數據庫,華為都知道,那些都是「黑土地」,也就是應用軟件和硬件研發的土壤。

7月7號,華為于上海舉行的「華為國際智能財務論壇」中,宣布了中國第一個基于軟件和硬件協同的全棧自主分布數據庫——GaussDB。這才是我們中國自己的資料庫!

從芯片到伺服器,從存儲到網絡,再到操作系統,再到數據庫,GaussDB都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在軟件和硬件上都達到了自主研發的產品。這個獨一無二,不僅僅是指一個數據庫,還可以實現軟硬協同,全棧自治。其他牌子,都是獨立的數據庫,無法實現硬件的自治。

直到2013年,大部分中國企業都在用美國公司提供的數據庫軟件,比如Oracle,MySQL,微軟等等。那是由于中國自己開發的數據庫在此以前尚未完全發展起來。所以,以前中國企業經常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資料庫。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企業也逐漸采用了自制的數據庫系統。比如華為的云計算系統,其云計算市場市場占有率高達16.59%,位居全國首位。

而國內的資料庫則是資訊產業的基石,可以說沒有資料庫,就不會有網路產業,更不會有資訊科技。在將來,當所有事物都連接起來時,數據庫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中國自主研發的數據庫產品,標志著中國在信息科技方面又有了長足的進步,關系到國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與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