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中國陣營」?美國要讓RISC-V架構閉源,外媒:已經晚了
一款芯片誕生之前,是需要先獲得架構技術支持的,業內大部分的芯片都是基于ARM或者X86架構設計,二者分別在移動終端和PC端占據絕對的壟斷地位。不過還有另外一大競爭正在成為眾多廠商的選擇,它就是RISC-V。
這一架構以免費開源的特性著稱,獲得中國廣大芯片廠商的青睞。眼看中國正在通過RISC-V加強芯片設計能力,美國坐不住了,揚言要讓RISC-V架構閉源,外媒:來不及了。
美國要讓RISC-V閉源
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麥考爾在一份聲明中指出:「中國正在用RISC-V來繞開美國對于芯片設計知識產權的地位,美國不該支持這樣的技術轉移策略,這會削弱美國的出口管制。」
美國高層的這番話說明他們已經開始關注中國在RISC-V架構生態的發展狀況,并引起了重視。更多的美國高層紛紛加入到喊話陣營,其中還有人表示要對RISC-V進行閉源處理,以降低對RISC-V技術開放性的擔憂。
如果美國的喊話變成了現實,會發生什麼?要知道RISC-V的開源性質使得全球范圍內的公司和組織都可以使用該技術進行芯片設計和開發。
如果閉源,將限制其他公司和組織使用該技術,這可能導致某些國家或公司在芯片設計領域的競爭力下降。對于研究人員和開發者來說,很難進行進一步的技術創新和改進。
美國高層只看到了這會限制別國芯片設計的影響,但是卻忽略了自己也會受到損害。英特爾、高通、蘋果、AMD等美國芯片巨頭都在RISC-V架構陣營開展布局,組建研究團隊,開發RISC-V處理器芯片等等。
若RISC-V最終閉源處理,那美國設計出來的RISC-V芯片就很難進入中國市場,從而進一步削弱美國全球芯片市場份額。
事實上,美國只能要求美企不參與標準制定,涉及到RISC-V閉源與否,不是美國說了算的,這和RISC-V的起源有很大關系。
RISC-V的發展和崛起
或許很多人對RISC-V架構比較陌生,只知道ARM,X86架構占據市場壟斷地位,卻不知道RISC-V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注定不平凡。
RISC-V起源于2010年,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支研究團隊開發。該團隊希望創建一種開放、免費、可定制的指令集架構,以促進計算機架構的研究和創新。
他們認為,現有的商業指令集架構受到專利和許可限制,不利于學術界和初創公司的發展。于是設定了RISC-V架構,這是一種開放指令集架構,它定義了一套指令集和架構規范,用于設計和實現處理器芯片。
由于RISC-V的設計原則是簡單、模塊化和可擴展。它提供了不同的指令集擴展,可以根據特定應用的需求進行配置和定制。這使得RISC-V架構在嵌入式系統、物聯網設備和高性能計算等領域受到廣泛關注和采用。
最重要的是,RISC-V免費開源的特點讓任何開發者,國家機構都能參與其中,越來越多的公司和組織開始采用RISC-V架構來設計和開發處理器芯片,推動了RISC-V生態系統的快速發展。
在中國市場,中國廠商占據了全球RISC-V生態的核心話語權。比如在2018年,中國RISC-V產業聯盟成立,推動RISC-V產業生態的發展。
2023年8月,RISC-V工委會成立,引導RISC-V產業鏈協同發展,該工委會背后還有國家支持。下至企業,上至國家都在全力發展RISC-V,最終促使RISC-V在中國市場崛起的局勢。
外媒:已經晚了
在中國的參與下,RISC-V全球生態繁榮昌盛,使用RISC-V架構的核心出貨量已超過100億顆。眼看RISC-V架構崛起勢不可擋,且中國廠商占據生態的半壁江山,美國便開始坐不住了,揚言要讓RISC-V閉源,接受美國的管制。
外媒:已經晚了。在目前RISC-V基金會中3664多家會員單位中,來自中國的企業,機構占到了一半的數量,其中高級會員如阿里、華為、騰訊、紫光展銳同樣占到一半以上的比重。
美國想對RISC-V指手畫腳,話語權還不如中國。別看RISC-V項目起源于美國,可是相關的標準制定,技術貢獻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有很多都是中國企業來決定的。
這里需要表揚阿里巴巴,阿里旗下的平頭哥半導體是公認的投入力度最大,參與程度最深的企業。平頭哥牽頭了11個技術小組,參與了29個技術方向的標準制定。
有了阿里的支持,相關的RISC-V架構芯片實現了主流操作系統全適配,推出的RISC-V玄鐵系列芯片覆蓋安全,能效等方向,持續推動RISC-V架構創新發展。
中國廠商在RISC-V架構生態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不是美國三言兩語就能改變的。
且不說RISC-V開源的特性已經無法改變,中國廠商深入參與生態部署,美國企業也陷入「中國陣營」,不少美企需要向中企看齊,主動與中企合作,將來甚至還會找中國采購RISC-V芯片。美國想閉源RISC-V?簡直是異想天開。
同意的請點贊,歡迎轉發,留言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