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60沖擊,暴跌5600億元,張忠謀沒料到台積電或將面臨危機
1987年,台灣新竹一間代工廠落地,成就了未來「鳥瞰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傳奇。
巔峰時期的台積電30多年來無人可撼其地位。
至2023年10月6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台積電成為市值損失規模亞洲榜首,770億美元,約5600億人民幣憑空蒸發。
而王者落幕,少不了新軍突起和背后的推動者,這就要提到美國的芯片封鎖以及華為Mate60的橫空出世。
芯片短缺危機,台積電成為「扼喉之手」
全球互聯網和手機通訊發達的今日,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依賴芯片。
不知道大家可還記得前兩年的芯片短期?
全球各大使用芯片的企業紛紛感受到了危機,需求增加以及新冠疫情導致的產能下降。
芯片生產商以及代工廠成了香餑餑,此時的台積電受到急需芯片供應的歐美日韓科技廠商的追捧,聲勢達到頂峰,風光一時無兩。
中美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美國自然不會放過芯片短缺危機,開始了芯片封鎖,施行對中打壓,華為首當其沖,被打壓的最狠。
無論美國還是中國內陸地區都是台積電的重要市場,此時的台積電陷入兩難境地,從商業角度自然希望左右逢源。
而美國很快就要逼台積電做出選擇,美國拉攏歐洲一同禁止出口芯片和光刻機到中國內陸,
而歐洲的風向大多緊跟美國,并非難事。
同時美國先向台積電施壓,歐美市場與中國內陸市場二選一,又適時的拋出橄欖枝,邀請台積電到美國建廠,并給予眾多補貼以及優惠政策。
此時的國產芯片尚且薄弱,台積電作為頂級芯片代工廠,成了芯片封鎖的重要一環。
攜眾強以攻一弱,美國還甩出了橄欖枝,怎麼看都是大好局面,台積電很快接過了橄欖枝,成為了美國芯片封鎖的「扼喉之手」。
台積電徹底投身美國市場,開始全面收縮中國內陸市場至10%,這10%也只提供一些低端產品,很快這10%也徹底收回。
面對外界質疑,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曾言:「我們雖然損傷了內陸市場,但美國和歐洲其他公司的訂單輕易就能覆蓋在內陸的損失,甚至更上一層樓。」
台積電更是在美國砸下400億美金建設工廠,準備再創新高。
華為Mate60橫空出世,打破封鎖
華為受虐史與中國造芯潮歷經兩年,華為Mate60Pro開售,搭載著完全國產的高端芯片麒麟。
性能或許仍未站到世界頂端,也依舊是其中的佼佼者,預示著美國芯片封鎖以失敗告終。
此時的台積電在美國如火如荼的建設工廠,而Mate60Pro的沖擊將刺破它的美夢。
局面迎來兩極反轉,2023年上半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已經下跌了10%,仍在持續下跌當中,其余智能產品緊隨其后。
芯片市場是受下游產業鏈逐漸往上游產業鏈影響的,隨著智能產品出貨量降低,芯片市場需求也不斷下降,價格也在不斷暴跌,此時的芯片市場供大于求。
各大芯片供應商不斷砍掉單芯片代工,芯片代工業務遭受了極大的沖擊,此時中國內陸市場的重要性體現了出來。
2020年,新冠影響下中國經濟一季度下滑6.8%,二季度由負轉正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疫情導致全球經濟下滑,而中國經濟不減反增。
中國從尖端科技來說,相較與歐美發達國家仍具有許多薄弱點,但在科技的民生應用上一向領先。
通過科技應用有效調整工作方式以及控制疫情,中國以驚人的速度恢復了經濟穩定增長,仍保有大量芯片需求。
而作為光刻機巨頭的AMSL,早早意識到了危機,芯片封鎖期間就曾不斷表示中國市場至關重要。
Mate60Pro開售后,同年9月,AMSL頂住了壓力,表示已通過遞交申請,將持續出售光刻機給中國。
隨著全球芯片產能過剩,AMSL的光刻機全球訂單量也下滑了40%,直到得到向中國出貨的許可,AMSL才表示2023下半年的財務不會出現任何下滑,而這也只能滿足中國不到50%的需求。
而華為的突破使國內芯片開始逐步自給自足,國內使用芯片的企業,都自信的轉入國產芯片的采購,因為美國靠不住,仰人鼻息的日子既不好過也不保險,台積電的地位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供求關系改變,台積電正被架空
中國內陸市場已經不再需要台積電,「扼喉之手」失去了利用價值后也不再得到美國的青睞。
因產能過剩,台積電無力與美國本土高通等巨頭競爭,漸失去議價權。
而當初投入400億建廠,非但沒能打開美國市場,反而在持續放血。
建廠和運營成本肉眼可見的增加了300%,目前賬面虧損已達70億美元。
而美國缺少大量熟練的技術員工,現在美國的台積電人員大部分屬于由台灣外派過去的,即便如此,依舊難以完成設備安裝,量產時間推遲至2025年。
至于美國當初承諾的補貼,非但成了空談,美國甚至要求台積電進一步加大投資,有意架空掏空台積電。
此時的台積電又想重回中國內陸市場,前不久台積電想要擴建南京工廠,遭到許多專家學者的抵制,認為會擠壓內陸芯片廠商的發展空間。
背叛了中國內陸市場的台積電已經丟失了它的信譽,再想重回中國內陸市場是不可能的事情。
台積電接下來會被步步蠶食還是另有轉機?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