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收小米48億元資產后,印度又鬧出幺蛾子,小米以德報怨
小米在印度市場經營了十年左右,從2014年進入印度市場以來,始終相安無事,兢兢業業,給印度本土打造了龐大的供應鏈體系,解決數萬人就業問題。
印度眼見小米獲得成功之后,便開始盯上小米了,直接沒收了小米在印度48億人民幣的資產。在這之后,印度又鬧出幺蛾子,然而小米卻以德報怨。
印度指控中企非法轉移資金
印度市場對小米等中企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年輕人口之一,市場潛力巨大。隨著印度中產階級的不斷擴大和消費能力的提高,對消費品的需求也在增長。
而且印度擁有強大的經濟增長潛力。這意味著印度市場在未來幾年的消費需求將繼續增長,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商機。
不過和印度商業前景不匹配的事,印度對待外企的態度十分惡劣,時不時就會針對外企進行嚴厲的罰款。理由要麼是涉嫌偷稅漏稅,要麼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而小米在印度被沒收了48億人民幣的資產,印度給出的理由是違反《外匯管理法》,印度指控小米向三家境外實體匯款,根據小米的解釋一直遵守市場法律法規。
這所謂的匯款操作是用于支付專利費,更何況小米把賺來的錢帶走本就無可厚非,印度以此作為沒收資產的理由,可謂居心叵測。
在沒收小米48億資產后,印度又鬧出幺蛾子,根據印度警方的指控顯示,稱小米,vivo等中企非法轉移資金。針對印度的指控,小米印度發言人表示強烈否認。
印度方面沒有給出相關的證據,按理說對于這樣的指控,應該有理有據,可目前來看,印度只是給出了結論,并沒有證據支撐,不排除這又是印度在編造莫須有的罪名,好對中企謀取更多的不正當利益。
小米的以德報怨
印度的營商環境在全球范圍內都是臭名昭著的,外企到印度做生意沒少被罰款,不只是中企,美國的亞馬遜,韓國的三星等等,都在印度遭受到罰款。
不管外企怎樣否認,印度始終堅持自己的看法,認為對方有問題就是有問題。歷史上印度為了起訴一家外企,甚至專門修改法案,讓外企猝不及防。
也許有人說了,這樣的營商環境干脆都走了算了,過去幾年的確有不少外企離開了印度市場,比如著名的iPhone代工廠緯創已經停止印度市場運營,全面退出印度市場。
那麼小米呢?小米在印度受了這麼大的委屈,是不是也要撤離?答案是并沒有,相反,小米選擇了以德報怨,繼續加碼印度市場投資。
據悉,為了提高在印度的產量,小米與當地合同制造商Dixon Technologies合作。Dixon旗下的Padget Electronics與小米達成了一項協議,幫助小米生產手機及相關零部件。
類似的合作案例還有很多,小米不但沒有撤離印度市場,反而擴大印度市場布局。之所以這麼做自然是有原因的,小米在印度市場進行了長期的布局和投資。自2014年進入印度市場以來,小米一直致力于在該國建立強大的品牌形象和銷售網絡。
他們在印度建立了大規模的銷售和服務網絡,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付出這麼多,豈是說放棄就放棄的。另外印度的經濟增長潛力巨大,人口勞動力豐富,這為電子產品制造商提供了更多的商機。蘋果積極布局印度市場,小米不可能拱手讓出市場。
印度市場的前路
客觀來看,印度具備很好發展制造業的條件,要人口有人口,要市場有市場,只是令人詬病的是,印度急于求成了。為了給本土企業行方便,實施保護,不惜對外企磨刀霍霍,也不管外企是否接受,就隨便罰款,沒收資產。
這樣下去,大家都不愿意到印度投資了。即便印度有再大的市場潛力,再多的勞動力人口,和安安穩穩做生意比起來,也顯得沒那麼容易了。
印度市場的前路何去何從需要看印度自己,若不及時調整營商環境,只會有越來越多的外企撤離。
這次印度對小米,vivo指控非法轉移資金,無疑又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指控,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此舉會損害中企布局市場的利益,也會讓印度市場失去長遠的廣闊前景。印度極度依賴外企填補制造業生態,通過外企的投資給印度帶來活力。
前期的印度的確保持友善的開放態度,小米進入印度市場之初要啥給啥,莫迪總理親自接見雷軍,小米手機成為印度最受歡迎的智慧型手機品牌之一。
種種跡象表明印度市場是有獨到之處的,若能合理利用人口優勢,市場前景,印度有朝一日或許能成為第二個「中國市場」。
可目前的情況來看,印度怕是要失去成為第二個「中國市場」的機會了。印度隨意針對外企的行為無異于殺雞取卵,自絕后路,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同意的請點贊,歡迎轉發,留言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