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不住了?美宣布無限期延長豁免,人民日報說得很對

為了打壓中國的半導體行業的發展,美國挖空心思、費盡手段。華為等中國代表性半導體高科技企業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中,禁止這些企業進行美國銷售行為,直接掐斷這些企業的部分訂單來源。

美國還與日本、荷蘭聯合落定「三方協議」,對半導體相關生產設備進行出口限制。美國利用自己的科技霸權地位,指使部分國家的半導體龍頭企業禁止與中國大陸進行相關的合作貿易。韓國的三星、SK海力士就是加入制裁行動的半導體公司。

美國2022年的制裁內容表示,禁止三星、SK海力士等韓國企業向中國大陸出口相關半導體物項,如芯片、光刻機等生產設備等。如果企業要獲得美國的芯片補貼的話,10年內不能在中國大陸進行芯片擴產等動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這種發展舉步維艱的情況下,華為等國產企業沒有妥協于美國權威。為了突破技術壁壘,增大科研投入,努力自主創新。數據顯示,這三年里,華為公司投入的研發資金高達3080億元。

皇天不負有心人。2023年八月底,華為在毫無風聲的情況下發售了新品mate 60。權威機構techinsights的對其進行拆解分析,確定了華為mate60搭載的麒麟9000S是由中國大陸獨立制造的。此消息一經發布,連央視也忍不住為其發聲定調。

麒麟9000S的發布,在中國大陸芯片制造史上一個關鍵性的突破進展,證明我們的堅持與不愿屈服是正確的。中國人民見證了中國企業扛過了這段被制裁的黑暗時刻。

事物的兩面性注定了華為5G芯片的問世會導致有人歡喜有人愁。美國擅自修改的芯片規則損人又不利己,如今部分追隨美國腳步的制裁企業慢慢遭到了芯片規則的反噬。在中國迎難而上的發展之下,有些半導體企業慢慢扛不住了。

有消息稱,美國將會延長韓國三星、SK海力士在華工廠的的芯片和相關生產設備的豁免權。時間暫定為無期限。這一消息一旦確認,這意味著這兩家公司將會繼續在中國大陸的芯片制造進程,同時還可以向中國進口光刻機等生產設備。從另一層面看,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行業的制裁正在被削弱。

之所以限制被放寬,原因就是制裁的反噬越來越大了。這些無奈跟隨美國腳步的企業兜不住失去中國市場的代價了。

《金融時報》曾經報道,韓國半導體專家兼議員梁香子評論,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行業的制裁行為,可能會美國與亞洲盟友之間的關系。

議員的話翻譯過來就是,美國無理的制裁會損失韓國利益。在實行美國的制裁禁令之后,SK海力士在中國2022年的凈利潤虧損超過24億元,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了26.4%。而三星的處境也不好過,2022年的凈利潤同比暴跌了63%。

中國是如今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之一。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發布報告稱2021年,僅僅中國的半導體銷售額就高達了1925億美元,占比全球總銷售額的34.6%。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放棄中國就相當于放棄巨大的市場,違背了企業的第一原則—以利益為目的的運營模式。

這也是為什麼當初高通等美國半導體大佬還打算勸說拜登放寬制裁限制的原因。不僅如此,如果制裁禁令一直持續,那韓國企業和其他國家企業在中國建設的芯片工廠可能要面臨搬離。

搬離中國供應鏈,那在替代國可能要面臨的是高額的人工成本、不完整的供應鏈、尚未成熟的基礎設施配備。

iPhone15的替代生產國印度就是一個搬離中國供應鏈的例子。根據數據反饋,銷售到歐洲市場的印度產的iPhone15,退貨率高達50%。良品率不足35%。

如今,中美芯片制裁局勢的發展讓我們不禁回憶起人民日報所發布的那句提醒,「要拋棄一切幻想,企業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不要認為美國減緩了韓國企業相關產品的豁免期,就以為這是美國停止對中國的制裁的預告。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打著最壞的打算,依舊不能放棄自主研發的決心。

與其幻想美國想開了全球化的意義,不如把所有籌碼壓在中國自己的身上。努力發展,牢記「唯有發展才是硬道理」。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話放在哪里都是任何領域的寫照。因為美國掌握了最先進的技術,所以能有其來壓制中國。如果我們挺不過,就會屈服于美國權威之下。

但好在中國人永不言敗,一步步突破技術的壁壘,一步步向著「適者」發展。只有掌握技術,成為規則的制定者,才能不懼怕規則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