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超级大国垮台前,中国获得3架顶级战机,成为赶美超俄契机

苏联战机的绝唱

1991年,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在一夜之间解体,对后世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过,虽然苏联本身不复存在,但它留下的遗产却仍在许多地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苏-27就是苏联战机的绝唱。

苏-27研发于20世纪70年代,是苏联对第四代“超格斗”战机的一次大胆尝试,而最终的成品苏-27已经象征苏联具备了研发先进四代机的技术实力。

苏-27是一款主打近身空中格斗的战斗机,最大亮点是超强的机动性与可操纵性,是世界上第一款实现“眼镜蛇机动”的飞机。1989年的巴黎航展上,苏联飞行员普加乔夫当着全世界的面展示了这一高难度战术机动动作,让苏-27名声大噪。

然而,在进入90年代后,苏联便发生了严重危机。苏霍伊为了保持充足的研发资金,不得不考虑将这一空军王牌对外出口,换取宝贵的外汇。而中国便是首批引进苏-27的国家。

在苏联解体前,中国便已经和苏联签订了引进苏-27的合同,每架价格约为5500万美元。在苏联解体之时,已经有3架完工的苏-27被交付了中国空军。

一开始中国也很担心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能否履行合同,幸运的是俄罗斯为了保持与中国的军贸合作关系,顶住了产能压力继续履行合同,首批苏-27合计24架最终都在1993年之前完成了交付

苏-27的发扬光大

不过,对于中国来说,哪怕没有获得后面的苏-27,这款战机也同样意义重大,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次接触到一款现代意义上的四代机,也是一款具备超音速、超视距、超格斗于一身的先进战机。可以说,从那3架苏-27引入国门的那一天起,中国航空界的崛起就已经是不可扭转的趋势了。

为何苏-27能让中国航空界建立起深厚的技术技术?因为在当年与苏联签订的合同里,中国引进的不仅仅是苏-27本身,还有苏-27的全套生产线技术,这才是真正对中国航空界提升巨大的东西。当年承接苏-27生产线技术的便是中国的沈飞集团。

在引进苏-27后,中国首先对其大规模进行了国产化仿造

苏-27出色的空气动力布局令中国技术人员印象深刻,但考虑到它航电系统仍是80年代的老式设备,因此中国技术人员决定在新一代国产战机上采取“苏-27的底子,国产航电的平台”这一研发路线,对航电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适应未来的信息化高科技战场。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歼-11被顺利地研发了出来,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完成了独立研发第四代战斗机的跨越式发展,航空界崛起的目标不再遥不可及。在研发歼-11的过程中,中国技术人员逐步吃透了苏-27的设计思想,为后续中国国产机型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国产战机崛起

歼-11的成功令中国航空界为之欢欣鼓舞,在此之前,中国的主力战机仍是老旧的歼-7、歼-8,超视距、超机动能力接近于零,即使是研发年代最新的歼-10,也由于设计不够成熟,导致产能无法提升

而歼-11问世后,中国航空界掌握了“超格斗机”气动结构设计的各种技术要点,只要对这些技术要点加以继承,国产战机就不会在机动性上逊色于任何机型。

歼-11处处体现着苏-27的痕迹,不仅是拥有苏-27类似的外形,而且发动机也使用同款的AL31F俄式矢量发动机。在对航电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后,中国决心解决航空界最后的痛点——发动机技术

涡扇-10B“太行”发动机项目便是在这个时候布局的,为了吃透矢量发动机技术,中国借鉴了苏-27动力系统的不少设计思路,并依据现代最新的工艺技术进行了改良。经过十年的努力,涡扇-10B发动机得以顺利研发,这就为新一代的歼-16登上舞台埋下了伏笔。

解决动力系统后,中国终于可以研发真正的国产重型歼击机,歼-16便在歼-11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歼-16的性能进步有多惊人?首先,它使用推力更大的国产涡扇-10B发动机,在性能上就比苏-27乃至它的后辈苏-30、苏-35强出一筹。

其次,中国在航空电子领域具备技术优势,至少已经超越了俄罗斯,因此歼-16的航电系统也比苏式战机更加优秀。

最后,歼-16的战斗力已经将美国主力四代机F-16远远甩在了身后,这是一个令很多人没想到的事实。歼-16在电子作战、超视距打击等项目上均有比F-16出色得多的数据,这标志着中国空军正式在主力战机上具备了超俄赶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