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雅克-141,洛马为俄军火商注资,一次精心策划的“技术”偷窃
随着A/V-8“鹞”战斗机逐渐老去,也就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顿时间里,F-35B不仅是唯一的第五代垂直/短距起降战机,也是唯一的垂直/短距起降战机。
(资料图:雅克-141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
其实,如果不是雅科夫列夫实验设计局研制的苏/俄研制的雅克-141中途夭折的话,那么雅克-141很可能会与F-35B成为如今的“绝代双骄”。当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1987年就实现首飞的雅克-141,隐身性能远不及F-35B。而且,受制于苏联的电子零部件技术,再加上研制时代过于久远,所以雅克-141的信息处理能力根本无法与F-35B相比。但是,这并代表雅克-141没有自己的优势,尤其在发动机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雅克-141的主发动机是R-79V-300涡扇发动机,干推力达11吨,加力推力15.5吨。前机身内安装有两台垂直升力发动机,型号为最大推力4.2吨的RD-41。尤其是R-79V-300改用先进的单三轴承旋转尾喷管设计,也就是由三节旋转套管组成的矢量喷管系统,不仅偏转范围大,推力损失也小于之前的旋转喷管。这不仅使得雅克-141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超音速垂直起降战斗机,最大速度达到1.7马赫。
(资料图:雅克-141战斗机腹部,2台RD41升力发动机清晰可见)
此外,雅克-141还通过增大的机身和最大起飞重量,解决了航程和载弹量的问题。先进的前缘边条和主翼机动襟翼,以及高推重比发动机也使雅克-141获得了不亚于米格-29战斗机的机动性能。
只可惜,此时的苏联已经走向崩溃的边缘,已经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研制工作,所以雅克-141的研发进度不断拖延。到了苏联解体前几个月,苏联就宣布已经没有资金来继续维持该项目的进行。“屋漏偏逢连夜雨”,在1991年10月在进行航母着舰测试时,一架雅克-141的原型机出现事故引发了火灾,好在飞行员成功弹射幸免于难。到了苏联解体后,独联体或者说俄罗斯宣布不再为雅克-141项目注入资金,该项目正式宣告终结。
(发动机线图和3轴承喷口模型)
当然,已经完成了所谓“私有化的”雅科夫列夫实验设计局,希望能够继续这个项目,以便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订单。毕竟,轻型航母结合垂直/短距起降战机组合,对于很多中等强国来说是最佳选择,而A/V-8“鹞”的性能确实不敢令人恭维(当时还没有F-35B这一选项),所以雅克-141的未来确实值得期待。为了获得研制足够的经费,雅科夫列夫实验设计局似乎有些病急乱投医。
1991年雅科夫列夫实验设计局与洛克希德·马丁达成协议,洛马提供资金帮助雅克-141原型机参加1992年9月英国范保罗航展。以此为契机,洛马开始向雅科夫列夫设计局住资金。其中一笔大约3.85-4亿美元的资金,洛马就从雅克列夫设计局把雅克-141的测试数据和大量设计资料拿到手。据外媒披露,洛马还向雅科夫列夫设计局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但是雅克-141根本没有完成最终的研制定型和量产。
(R79发动机和直喷状态的4轴承喷管可以明显看到喷管的扭曲)
如此看来,洛马所谓注资雅科夫列夫设计局是别有目的。当然,美国方面对此也毫不避讳。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93年的一份文件中承认,获得苏联的垂直起降(VTOL)技术对美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曾经是高度机密的军事硬件和我们国防(美国)规划的基础,现在在世界各地的航展上公开销售……这种环境允许访问雅科夫列夫设计局(YAK)进行垂直/短距起降(VSTOL)技术评估。雅科夫列夫是前苏联唯一具有VSTOL飞机经验的设计局,并且已经开发了两个飞行实例,即雅克-38和雅克-141”。
而1998年美国空军官方的《空军杂志》,也在联合打击战斗机(JSF)的专题文章中提到了F-35B与雅克的关系:“该机的旋转矢量尾喷管是俄罗斯雅科夫列夫设计局的许可设计,该设计已经在雅克-141垂直起降战斗机上进行了验证”。
(资料图:F-35B战斗机)
从美国NASA的文件和《空军杂志》的文章中,足以证明洛马为雅科夫列夫设计局注入资金,就是为了获得雅克-141的垂直/短距起降技术。当然,F-35B最终采用的垂直起降系统,与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可是,谁又能否认,如果没从雅科夫列夫设计局获得大量的数据和技术,美国人的研制根本不可能快速取得成功。